徽派建筑之美!

徐峰 选辑
2024-08-13
来源:金明新广告新媒体





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载体,承载了徽州几千年的文明史。是徽州社会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地理环境、自然条件、生产方式、生活习惯等在物资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,表现出实用性、环境性、象征性的特征,表达出人与人,人与建筑,人与自然最本质最直接的空间关系,集自然美、社会美、艺术美于一体。

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,融合传统风俗文化之精华,风格独特,结构严谨,雕镂精湛,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,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、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。尤以民居、祠堂、和牌坊最为典型,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,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。


徽派建筑之美0.jpg


马头墙

徽州传统建筑山面的墙体往往高出屋面,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做成阶梯形,其初衷是为房屋密集不利防火的问题,故又称为封火墙。近年来人们俗称其为“马头墙”,专指山墙上部超出屋面的阶梯形部分。按墙脊端头砌筑形式和构件材料不同,徽州马头墙分为“印斗式”、“鹊尾式”和“坐吻式”三种。


徽派建筑之美01.jpg


徽派建筑之美02.jpg


门楼

徽州建筑大门,均配有门楼(规模小一些的称为门罩),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。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,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,用水磨砖砌檐脚,顶上覆瓦,刻一些简单的装饰。富家门楼十分讲究,多有砖雕或石雕装饰。门楼是住宅的脸面,是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。

点窗

徽派建筑高墙上开窗较小,形如点状,故称“点窗”。位置高于视平线,一般只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,采光一般靠天井。

相对于大面积的墙体而言,点窗分布较少,在传统美学中视为“虚”,可以作为“点”的要素。点窗搭配大面积的墙体,两者虚实相生呈现厚重、封闭的秩序感。

窗棂

在徽州民居中,窗棂是最具特色建筑格式之一。古徽州工匠没有让花窗繁复的图案过多的影响到室内的采光,巧妙的设计让实用和美感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。雕饰图案题材丰富,以吉祥、风雅和戏曲故事图案为主,极具徽州地域特色,让人回味无穷,成了一种文化符号。


徽派建筑之美03.jpg


徽派建筑之美04.jpg


徽派建筑之美05.jpg


冬瓜梁

徽派建筑中横亘在厅堂中心位置是为正梁,梁架多用料粗大,中部略微拱起,形如一条横卧的冬瓜,民间俗称为“冬瓜梁”。两端雕出扁圆形或圆形花纹,中段多雕有各种图案,通体显得宏伟、华丽、壮观。


冬瓜梁.jpg


勾滴

徽州人为了装饰房屋屋檐,专门烧制的带有图案的瓦称为勾头滴水。勾头瓦在上,滴水瓦在下,同处于屋面檐头的最外端,并探出木瓦口一小段尺寸,防止雨水侵蚀木瓦口、连檐等木构件。瓦片上方多用“寿”字纹,意为长寿,下边是虎头状,意为“以虎威辟邪”,“虎”谐音“福”,两者合起来寓意福寿双全。


勾滴.jpg


美人靠

美人靠,也叫飞来椅,吴王靠,学名是“鹅颈椅”,是一种下设条凳,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,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天鹅颈,故名。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,靠坐着十分舒适。通常建在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,除休息外,更有凌波倒影之趣。


美人靠1.jpg


美人靠2.jpg


柱础

柱础是中国古建筑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主要作用是防潮,减缓木柱柱脚的腐朽,延长木结构构架寿命。在徽州地区,明代及以前采用木櫍和石櫍,清代采用石质柱础。


柱础.jpg


撑栱

又称斜撑,牛腿。一般用在徽州建筑中的二层,起到承托二层出檐结构的重量,还有很强的装饰性,承载了徽州先民的氏族文化。撑栱一般采用高浮雕、透雕等手法,造型饱满立体,工艺精致,题材丰富。官宦人家多用倒趴狮,书香门第多用花鸟等动植物题材。


撑栱.jpg


天井

徽州的民居绝大多数都有天井,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,四间屋的天井设在厅中,这种设计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,空气流通。天井的设计和徽商也有极大关系。经商之人,总怕财源外流,就造天井,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,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,为“四水归明堂”,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。


天井.jpg


天井2.jpg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